福建日报-柘荣:一户一策,力啃脱贫任务硬骨头

2016年03月11日 11:07:47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黄少鹤 庄严 游书金 游松柏 评论(0)

新闻背景

柘荣县作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扶贫开发工作一直在攻坚克难、善作善成中大步前行,全县党员、干部和群众付出艰辛汗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该县扶贫事业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县贫困人口从201 1年的1.42万人下降到现在的31 70人,贫困人口比例从13.8%下降到2.9%。

今后几年,扶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柘荣县将突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精准、时限、责任”三大关键词,按照项目精准安排、资金精准投放、措施精准到位的要求,强产业、破瓶颈、补短板,解决好基础性、普惠性问题,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书记在忙啥?

山城柘荣笼罩在细雨中,从城关驱车往西,过了楮坪乡再向北,路变弯了,浓雾爬上了车窗,扶贫攻坚重点乡镇英山乡就在前方。

9日下午3时许,柘荣县委书记薛理朝与县民政、农业、茶业、扶贫办等部门的负责人再次来到英山乡调研精准扶贫工作。英山乡半岭村距城关18公里,但过了楮坪乡后爬升的山路十分曲折,几乎没有20米以上的直路,中巴车小心翼翼地绕弯盘旋而上,近百个弯后,一排通过造福工程建成的楼房映入眼帘。

“自发,一起走吧。”下车后,薛理朝跟村支书林自发握了握手,就并肩向农户家走去。半岭村有13户贫困户,乡、村把他们的致贫原因和家庭基本情况都做了档案,针对每户的具体情况确定了发展项目,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并对脱贫时间做了计划。

在村民林木春家,薛理朝和他坐在长板凳上聊开了。林木春一眼失明,一脚残疾,家有3口人,房子是2008年受益于造福工程建的,经济收入原来主要是靠两亩老茶园和一亩太子参,2013年家庭纯收入约7200元。2014年,村里把闲置的土地流转起来,集中连片开垦了30亩茶园,分别交由9户贫困户种植,林木春种了3亩。同时,在挂点干部的帮助下,他对两亩老茶园进行了改造。

“茶苗是合作社提供的,种上新品种后,合作社也派人来指导,去年收上来的茶叶也是由合作社包销。”林木春告诉薛理朝,去年有3亩茶园可以采摘茶叶,收入1.7万余元,今年开始,5亩茶园都可以有收入了。“包户的干部常来吗?”薛理朝问。林木春指着随同前来的县民政局长陈龙华说:“就是陈局长包我们家,他一年来了好多次,手机号码我也存了。我儿子原来在家务农,也是陈局长介绍他到深圳找到了一份工作。”

走出林木春的家,薛理朝又走访了林建华、林龙清等尚未脱贫的农户。他交代随行干部,既要加大力度帮扶未脱贫的农户,又要继续跟踪刚脱贫的农户,确保真脱贫、不返贫。

时近下午5时,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山间愈发湿冷。薛理朝一行又驱车前往位于凤洋村的西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育苗基地。“西岸生物”培育、推广的“柘参3号”比传统柘参增产20%以上,且成长全程不用施药,是当地脱贫致富的重点项目。

在离基地中心近一公里的地方,凤洋村村民陈树正收拾农具准备回家,薛理朝下车和他在田边聊了起来。陈树今年60岁,自家的3亩多地流转给“西岸生物”种上了“柘参3号”,他进入公司从事田间日常管理。“种植、收获和销售都是公司负责,我就是负责除草和施肥,一亩公司给4500元。”陈树说。

该公司执行董事应卫锋告诉薛理朝,“柘参3号”目前已推广了近千亩,按GAP标准管理,签约群众只负责除草、施肥,其余全部由公司负责,“只要稍有劳动能力的就能胜任,老弱病残的农户也能实现家门口就业”。

“扶贫攻坚多年,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既要精准帮扶,也要通过科技创新增强困难群众脱贫的能力。”薛理朝向随行干部说,要加大宣传,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参与进来,更早受益、尽早脱贫,同时推动全县太子参产业提质增效、聚合发展。

书记感言>>>

(薛理朝)

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是柘荣县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经过这几年整合资源、集中帮扶,虽然全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但剩余的扶贫对象贫困程度更深、脱贫难度更大,属于最难啃的硬骨头。

山区贫困县扶贫开发工作困难多,难在县域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经济总量小、基本财力弱,扶贫项目配套资金匮乏;难在边远偏僻自然村点多面广,整村搬迁工程繁重,生活就业安置短期难以满足群众需求;难在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自我造血功能弱,群众脱贫致富渠道窄;难在贫困人口劳动力不足,因病因灾返贫现象突出。面对诸多困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我们将铭记习近平总书记“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重要指示,牢牢把握“精准、时限、责任”三大关键词,坚持因地因人因需施策,切实发挥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扶贫中坚力量作用,全力推进攻坚拔寨工程,带领贫困群众摆脱贫困。


责任编辑:管理员

图片资讯

CopyRight©2015 柘荣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