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从“柘”里出发——柘荣县友爱志工联合会的暖心故事

2018年03月29日 15:12:06 来源:柘荣新闻网 作者:文明办 评论(0)

在柘荣这座“中国孝德文化之乡”,活跃着这么一支青年志愿服务队伍:他们在工作之余时常出现在需要陪伴的老人身边,出现在需要呵护的儿童身边,出现在需要关怀的残疾人身边……他们如同夜空里的星星一般,散发出点点光和热,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柘友爱”。

“柘友爱”全称为柘荣县友爱志工联合会,取“这里有爱”的谐音,是由柘荣团县委主管的一家民间社团公益组织,创立于2013年4月,专注于公益国学教育、一元志愿服务、助学、助老、济困等志愿服务行动。

五年来,“柘友爱”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大爱精神,他们举办公益国学班等活动,开展关爱老人一元系列志愿服务,他们一起翻过一座座大山,趟过一条条河流,走进一户户人家,握紧一双双手……他们的足迹遍布柘荣辖区内的9个乡镇70多个村,先后资助过100多名困难学子,惠及600多位老人,圆了400多个孩子的“六一”微心愿。

以爱为名共成长

提起“柘友爱”,就不得不提会长林丽金。林丽金是“柘友爱”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一家美容店的老板。在马仙孝德文化的长期熏陶下,林丽金从2008年开始就时常参与阳光助学、帮贫助困等公益活动。但因为单打独斗,她深感力量有限,有时想做些其他公益却摸不着头绪。

2013年,在一起偶然的聚会中,林丽金和一群长期参与阳光助学的爱心人士,萌生了成立公益组织的想法,让平时零散的公益活动趋于常态化。于是,“柘友爱”就这样诞生了。

自从“柘友爱”成立后,林丽金成了员工眼中常常不在店里的“甩手掌柜”。她的绝大部分休息时间都用在收集信息、下乡走访、联络帮扶、捐款送物等这些“不务正业”上了。

“我们的创会宗旨,可用北宋张载名言概括,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致力于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团结凝聚有爱心、重孝道、出善举的爱心人士,通过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孝老爱亲等公益活动,服务弱势群体。”林丽金介绍道。

为了让活动高效高质执行,“柘友爱”将会员按照不同的行业分成公益国学部、助老助学部、后勤保障部等。同时,创新工作机制,实行轮值主席制。协会常务理事以上会员每人担任一个月的“轮值主席”,主动组织策划公益活动和走访帮扶活动,确保月月有具体的活动和计划。

 “柘友爱”的慈善款项主要来自会员的捐款,办公活动经费由会员承担。“协会成立之初,我们就约定下乡走访的车辆、油费、餐费等均由当天参加公益活动的会员们自行承担。”林丽金说。

不仅如此,会员们还主动发挥所在行业优势,自行出资免费提供各种公益活动所需要的物资,让善款最大限度地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柘友爱协会共筹集善款100多万元,全部用于扶贫助困、救灾助学及公益活动上,做到了协会自身零成本运作。

小善渐而大德生。植根于柘荣这块孝德文化沃土,“柘友爱”得以不断茁壮成长。会员从成立之初的10多名发展到现在的160多名,其中还有多对夫妻档和父子档。吴小燕、林增顺、游灿增等骨干会员每年均成为“柘友爱”年会表彰的十大最美人物。

每年,“柘友爱”副会长兼秘书长袁伏生都会带领会员参与组织宅中孝德文化节、楮坪仙岭慈善文化节、双城镇城南社区腊八节、东源福源社区邻里节等孝德文化活动节目安排与志愿服务。

“之前,只有我先生参加协会的公益活动,现在我也加入到这个大家庭。”“柘友爱”副秘书长谢海燕告诉记者,在其丈夫林子仪的影响下,不仅她加入了“柘友爱”,他们的10多个朋友也加入协会,大家出钱出力,一起为公益活动尽自己的一份心意。

“没有加入‘柘友爱’以前,我与家人的关系比较紧张。加入‘柘友爱’后,我学到了许多孝德文化,和家人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我的改变让家人也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播中。”加入协会已有6年的游陈镐说,尤其是他的父亲游灿增,在他离开老家外出工作后,就“父承子业”,成为“柘友爱”的一员。

“希望通过‘柘友爱’的努力,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人间的大爱,让更多的人向善行善、互帮互助,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幸福。”林丽金说。

一元关爱暖人心

每天清晨5时许,柘荣县宅中乡“孝德餐厅”的老板娘徐娇容就起床开始忙碌起来。“我原本没有这么早开门,但三年前我们和‘柘友爱’推出‘一元面馆’爱心活动后,我们就把开门时间提早了。”

“一元面馆”是“柘友爱”2015年在柘荣县委宣传部和团县委等部门指导下发起的关爱老人“一元关爱”爱心志愿服务之一,即70岁以上老人在该店只需花一元钱便可吃上一份面、粉等爱心餐。一份售价3至5元,老人仅需支付1元,余下由“柘友爱”爱心人士承担。

“自从开展这个活动以来,每天至少有60名符合条件的老人来店里吃面,有的甚至早晨5点就来叫门啦。”徐娇容告诉记者,不少老人都是起得早,睡得迟,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活习惯,她也将小店的营业时间调整到了5时至23时,这样老人来店里,随时都能吃上热乎乎的面条。

今年83岁的林阿本是“孝德餐厅”的常客。“我孩子都在外面打工,自己在家做饭也麻烦,来这边吃碗面条、馄饨、米粉等,才1元钱,既便宜又方便。”老人乐呵呵地说。

“爱的传递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引起更多人对爱心活动的关心,汇聚各界社会的力量,让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林丽金说,经过三年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爱心商家、人士加入到“一元”爱心志愿服务的活动中来。

3月20日星期一上午9时许,年过花甲的林大爷就早早起床,吃完早饭后散步来到位于柳城南路的“亮丽美发”理发店修剪头发。老人现在是这家理发店的忠实顾客,基本每个月都来。从2015年开始该理发店与“柘友爱”合作,每周一上午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一元理发”志愿服务。

“他们做的虽然是件小事,但对于我们老人来讲却是一件大事。”老人笑着说,“一元理发”是对老人的一种尊敬和关爱。“如果理发店免费替我们剪头发,我们反而不好意思去了。”

“老人上门来了,我们就要好好尊重,服务贴心周到一些,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林国榜是这家理发店的设计总监,他告诉记者,活动刚开始那段时间,星期一早上有100多位老人来理发。“我们所有员工齐上阵都忙不过来,后来活动常态化后,我们就采取取号的形式,但一个上午也有50多位老人来剪。而老人给我们的一元钱,我们还是拿来做公益,集中捐赠给‘柘友爱’。”

“一元理发”“一元拍照”“一元面馆”“一元体检”“一元配锁”……如今,关爱老人“一元”系列志愿服务行动正弥漫着整个柘荣县。“未来,我们还将广泛深入宣传,努力推广‘一元关爱’活动,营造微公益汇聚大关爱的浓厚气氛。”林丽金说。

国学书香润心田

“爸爸说幸福就在镜子里,那就是我快乐的脸……”3月17日上午9时,在孩子们稚嫩甜美的歌声中,位于柘荣东狮山下的“泊心小院”国学班准时开课。经过第一节课静坐和《孝经》诵读,在老师吴玉芝的带领下,20几名孩子们边唱边跳,学起了手语歌《幸福的脸》。这些孩子,最小的仅有5岁,最大不超过10岁。

经典诵读、礼仪学习、剪纸、葫芦丝……在国学班的课程表上,记者看到了一系列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习内容。“‘泊心小院’是‘柘友爱’于去年开设的周末公益国学班,分为上午的小班和下午的大班,上课内容主要是传统文化以及柘荣当地的民间艺术。”作为“柘友爱”的“资深会员”,李颖主要负责公益国学教育这一方面工作。

她告诉记者,为了致敬国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柘友爱”成立之前,志愿者们就举办了首期“弟子规亲子夏令营”,2013年又顺利举办了柘荣县首届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两次活动都备受社会各界肯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也让我们坚定了创办国学班的决心。”

“弟子规夏令营”“宅中伏羲教育夏令营”、东源古书堂公益国学班……五年多来,在“柘友爱”的组织下,这样传统的教化行为在文化气息浓郁的柘荣蔚然成风。而活动靠的是会员的志愿服务,所有款项均来自会员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捐赠。

“柘荣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的发展积淀形成了孝德传统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县域文化,这些,都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植提供了丰厚土壤。”“泊心小院”国学班教师望立春介绍,开班一年多来,已经教授孩子上百人。通过这些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孩子们有所收获,有所改变。

“孩子的变化每天都能看得到。”对于家长陈丽光而言,参加国学班不仅孩子在变化,家长也在不断学习成长中。“原来我孩子比较好动,学习不能专心,而我脾气大容易生气。 

现在经过国学班学习,孩子进步很大,上课比较认真。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始慢慢学着以更加柔和的态度与他沟通。”

今年已经上大学的林山南自参加了第一期“弟子规亲子夏令营”后,又连续参加了几期,后因为年龄限制,他改当志愿者,为参加活动的孩子们服务。

陈娴烨第一次参加亲子夏令营才读小学三年级,经过多年的潜移默化,现在读初三的他成为“柘友爱”的一名小志愿者,也是柘荣三中志愿者队队长,学会用真心去关爱需要帮助的人。

敬老爱幼传美德

作为福建省唯一的“中国孝德文化之乡”,崇尚孝德,刻在柘荣人的心底,也化为行动。“尊老是‘柘友爱’公益活动的中心和重心。”林丽金说,他们不仅推出针对老年人的“一元关爱”活动,下乡看望、慰问老人也是重要举措之一。

“孔学路,男,80岁,五保户……老人房子破旧,连电灯也没有……”“王郑森,男,73岁,五保户,盲人。”……在谢海燕手里,有一份老人档案,上面详细记录着他们曾经帮助过的老人的详细情况。他们将这些老人的情况分为A+、A、B+等多个等级,等级越高,说明老人越困难,越需要帮忙。

“我们原来去看望老人都只是送米、油、棉被等物资,后来到福安考察当地公益组织的做法,开始改变策略,在送物资的基础上还根据老人的实际需要提供帮助。比如有的需要理发、有的需要修灯泡、有的需要帮忙收拾屋子等。”谢海燕说,2017年他们一共走访资助了8个乡镇33个村110户老人。

今年73岁的老人王郑森是富溪镇天头岗村人,独自一人住在一间破旧的老房子“2017年5月初,我们第一次到老人家中走访,家里所有的物品都沾满了灰尘,房屋漏水、厨房泥泞不堪。因为老人有眼疾,平常都是邻居帮助他砍柴、买菜。”回想起王郑森老人当时的生活情况,谢海燕现在仍心生不忍,“身患残疾又常年孤身一人,老人性格有点孤僻,一开始对我们非常不信任。”

在志愿者一遍遍解释和开导之下,王郑森渐渐敞开心扉,能够告诉志愿者们需要些什么。“他比较挑食,就喜欢喝排骨汤。于是我们就给他煮,我一直记得他喝了一口后,眼泪就‘唰’地掉了下来,不断地说谢谢。”谢海燕感慨道,那一刻她觉得自己的辛苦根本算不了什么。

一碗排骨汤喝进嘴里、暖了心坎。一双双勤劳的手也帮老人的家收拾一新,志愿者们帮老人洗被子、洗衣服,拉了石头、沙子、水泥把厨房地面铺平。每个月几乎都会去一趟老人家,为他理发、量血压,帮他煮上一顿可口的饭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关爱孤寡老人的同时,“柘友爱”也不忘了呵护留守儿童。

能有一个新书包,一件新的学习用品,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是件很容易的事情。然而,这对于一些贫困儿童来说也许就是奢望。为了实现孩子们的小小心愿,“柘友爱”多次开展“六一微心愿”活动,为他们送上书包、文具、衣服等礼物。

“为了不让孩子因贫困失学,去年我们开始进行结对助学。”林丽金介绍,他们多次走访,实地了解受助对象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最终确定富溪镇炉兜村的一对姐弟为帮扶对象。“姐弟都在读初中,他们的母亲患有精神病,父亲年过半百,家庭十分贫困。我们决定每年给予他们各1500元生活费,一直到他们上大学。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开展结对助学活动,鼓励贫困学子克服困难、发奋学习、努力成才。”

……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五年来,“柘友爱”在弘扬大爱的同时,也让爱心之花在祖国的未来身上绽放和延续。     


责任编辑:文明办

图片资讯

CopyRight©2015 柘荣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