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飘飘映柳城

2016年07月20日 09:32:43 来源:闽东日报 作者:王东东 叶陈芬 陈丽彬 游海丹 评论(0)

作为老区村的东源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每年“七一”柘荣县都会举办各种活动庆祝共产党生日-魏发松-摄

双城镇2015年新党员到第一党小组参观学习-双城镇供图

94岁的楮坪乡洪坑村村民林云明向后辈们讲述当年的西竹岔战斗

柘荣第一党小组遗址

柘荣,是叶飞、曾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他们在这里领导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柘荣,是闽东苏区重要组成部分,是闽东革命中心之一。在这块红色土地上,成立了中共霞鼎泰县委和霞鼎泰县苏维埃政府,召开了闽东特委楮坪会议,建立了闽东独立师枪械所,在闽东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业绩,铸就了屹立闽东大地的红色丰碑。

如今,硝烟尽散的柘荣,“红旗不倒”。老区人民延续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精神,重建家园,历经沧桑,换了新天。

铭记历史,展望未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近年来,柘荣县又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通过大力推进和创新红色文化,让历史血脉相传,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难以磨灭的红色烙印

“那时候,我才12岁,有一天正在山里放牛,突然四面八方传来激烈的枪炮声,我吓得连牛都忘了牵,就往村里跑,那场战斗很激烈,打了一天一夜,还有村民给红军送水送饭呢。”94岁的楮坪乡洪坑村村民林云明,是村里为数不多还健在的经历过82年前那场西竹岔战斗的人。如今四世同堂的他,最大的乐趣就是给曾孙们讲当年的那场硝烟弥漫的战斗。

通过老人慢悠悠地回忆,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段段豪迈的历史……

1933年11月,柘洋第一个党小组在柘洋上城刘祠仓楼成立,组长林爱,党小组的成立为柘荣带来了革命的火种。

1934年4月,闽东红军独立第2团16连和红带会近千人解放了柘洋城。5月,在柘洋下城成立中共霞鼎泰县委和霞鼎泰苏维埃政府。随之,全县有26个乡,84个村相继成立了苏维埃政府,红色政权遍及柘洋全境。

1934年10月,红军独立师副师长兼第二团团长赖金彪率领红军第二团和特务连共计500余人,在柘洋彭家山白坑岔伏击国民党新十师某团一个连,经过一天激战,给敌重创。此役,史称“彭家山战斗”,打响了柘洋区境内反“清剿”的第一枪。

1935年1月,闽东独立师在柘洋区楮坪乡西竹岔设下伏击圈,打死打伤国民党军500余人,红军伤亡200余人,史称“西竹岔战斗”。 西竹岔战斗,是一次以寡击众的阵地消耗战,也是闽东独立师自成立以来,与国民党正规军进行的最大的一次阵地战。

1935年8月,鉴于“中共闽东特委”多数领导成员的牺牲,闽东特委最后决定在柘洋楮坪龙井庵这块易守难攻、易退难围的地方召开会议,进一步加强领导、充实健全特委组织机构,史称“闽东特委楮坪会议”。会议充实健全了闽东特委的领导机构,加强了党对闽东地区坚持长期游击战争的领导。

芦荡火种,续写荣光。在柘荣的革命斗争中,有无数仁人志士在此为国抛头颅、洒热血,林爱、吴成、缪阿养、陈细胡、张希铭、刘招道……一名名烈士,似一座座丰碑,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浩然正气光耀千古。据统计,柘荣县革命烈士在册532名,全县老区村115个,老区基点村8个。

薪火相传的红色传奇

6月30日,“七一”前夕,一场声势浩大的篝火红歌会在柘荣县鸳鸯草场上举行。伴着熊熊篝火、璀璨烟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大中国》《打靶归来》等一首首激情澎湃的红歌轮番上演,现场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

嘹亮歌声,传递的是铿锵有力的红色精神。“我们希望能通过这次红歌会传承柘荣红色经典文化,宣传养生福地、避暑胜地,推介柘荣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说。

不忘初心,方能本色前行。柘荣红色遗址遗迹遍布,成为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的载体。为此,柘荣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通过打造系列红色文化品牌,保护红色文化,珍存红色记忆,让历史血脉代代相传。

“闽东特委楮坪会议”“彭家山战斗”“西竹岔战斗”……楮坪乡这块欣欣向荣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为了保护这些,乡党委从旧址保护、纪念馆建设等入手,进一步加大保护和开发力度。

走进楮坪闽东特委纪念馆,无论是当年部队使用过的枪支弹药和办公生活用品,还是高挂在墙上的战斗事迹,都让参观者感受到那一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每年,都有众多来自全市各地的党员干部来此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烈,追寻红色足迹。

重投入,深挖掘,边保护,边开发。据普查统计,柘荣全县革命遗址遗迹51个,已列为宁德市党史教育基地3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县委、县政府挂牌立碑的革命遗址11处。有17处柘荣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遗址遗迹被列入《福建省革命遗址通览·宁德市》一书。

在柘荣,一个个革命旧址、一件件历史文物、一桩桩英雄事迹,被修复、被保护、被重温,重新唤起那尘封的记忆。

2015年,长达23万字的《中国共产党柘荣历史》(二卷1949-1978)经过柘荣党史研究室多年努力在全市率先完成编纂出版任务,成为《柘荣人民革命史》后又一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县情县史教育的生动教材。

吴纯生,是柘荣县文史研究员,一直致力于找寻革命先烈事迹。8年来,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不仅跑遍了柘荣,还多次跑到福鼎、泰顺等地,实地走访,深度挖掘了柘荣11个革命先烈事迹,编写了《革命伴侣》《“秀才”浴血记》《智勇双全畲家女》等文章,在多个刊物上发表。“希望有生之年能为柘荣保护红色文化做点贡献,让老区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吴纯生说。

红色文化,总在传承中感染人、激励人。

每年清明节、“烈士纪念日”,柘荣县委都会在革命烈士陵园举行烈士公祭活动,对党员干部、群众、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七一”党建节,柘荣县各部门单位通过开展红歌会、演讲比赛、登山比赛等系列活动,展现党员干部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柘荣党史研究室组织干部还会不定期到部分乡(镇)、机关单位、农村支部、中小学校等地宣讲柘荣革命史等主题报告,扩大党史宣传教育……

柘荣,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红色文化,在交流互动中弘扬革命精神,唱响了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主旋律。

永不枯竭的红色力量

红色热土,发展是不变的主旋律。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老区革命精神化作源源不断的红色力量,激励柘荣儿女谱写经济社会发展新篇。

柘荣县制定了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方案并付诸实践。为了实施整村推进,实现老区村跨越发展,按照“规划科学、村容整洁、设施完善、经济发展、生态优良、乡风文明”,13个老区村推行开展新农村样板村建设,共投入近千万元,完成121个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起到样板示范作用。

宽敞平坦的荣源街,统一规划建设的居民楼,生机盎然的百草园……走进东源乡东源村,一切都是那么鲜亮。

“和5年前相比,现在的东源村像是另一个村子,多年没回来的人都不敢相信。”面对东源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吴阿李言语中透着浓浓的自豪。

东源村是一个老区村,自从2010年被确定为小城镇发展改革战役主战场后,村里进行了旧村改造。如今,通过新农村样板村建设,村中道路宽又平,沿金沙溪“百草园”凸显东源特色,所有的垃圾堆消失,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整个村子宛若一座小园林。

不仅东源村,宅中乡宅中村、黄柏乡上黄柏村、楮坪乡洪坑村、英山乡凤洋村……这些曾经破旧落后的老区村,正踏着先辈们的足迹,扛起火红的旗帜,谱写着齐心促跨越、合力奔小康的时代序曲。

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崇高革命精神的红色文化,不仅发挥着经济效应,更在新时代里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新的精神内涵——

在双城镇溪坪社区,党员谢圣耀在自家成立了“谢圣耀党代表工作室”,专门调解社区邻里矛盾纠纷,成为柘荣首个个人党代表工作室。发挥余热,为社区居民解决大小矛盾数十起,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热心的和事老”。

在楮坪乡湖头村,18名党员组成党员服务队,并设立党员护绿岗、党员责任河段、党员志愿服务点等,明确由1名党员联系6户群众专门负责,以点带面,带头示范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已带领群众义务投工投劳3000余人次,开展清洁村庄活动20次,清除乱搭乱建70余处。

“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柘荣立足传承“孝德文化、健康宜居”的生态环境优势,涌现出“全国敬老好儿女”林雪玉、“全国最美志愿者”吴成光、“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柘荣环卫处等一批全国先进模范人物、单位。

……

红色文化涤荡着人们的心灵,铸就柘荣人民的精神高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声 音

柘荣县英山乡凤洋村村民主任陈健:历史以来,柘荣太子参以质量优出名,英山乡又是非常适宜太子参种植的地方。凤洋村拥有几百亩的太子参基地,又培育出新的种苗,产量高、品质好,成为参农增收利器。但是再好的东西没有推广,就没有广大的市场。太子参采收节的举办,让柘荣太子参能够借助这个平台被更多不知道的人所熟知,希望类似的活动多多举办,把柘荣好的东西都推向更大的舞台。也感谢《闽东日报》对柘荣太子参采收节的整版报道,让其得到更广泛的展现。

柘荣摄影爱好者陆巧盈:首先感谢《闽东日报》对太子参采收节的报道。其次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总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对家乡的发展宣传做一点贡献,让更多人了解柘荣、懂得柘荣,此次太子参采收节的举办,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创作平台,希望这个活动能越办越好,成为柘荣的一张文化名片。同时也希望《闽东日报》的编辑记者能够继续宣传柘荣、支持柘荣,带动柘荣本土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闽东日报《文化柘荣》采编室组织策划


责任编辑:管理员

图片资讯

CopyRight©2015 柘荣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